今天在面子書與學術網友交流,見到他的簡單一句留言,心裡感觸良多,其言道:
『整理音義是形系思維求真的路
走起來孤獨而沒有支持回應』。
我回覆道:『後學能感覺到你的心情』
個人一直認為研讀易經,別總以為熟讀古聖易學賢人的心境,從流傳下來的文獻告知的來龍去脈,就是易理的真相!其實,天下時刻都在變,【易】是【變】,我們應該從變化的本質去作為研易的基礎啟點,才能提升未知待發現的貫通領域,無論是文化的差異,各地語言的不同,不一樣的文字表現,都是在同一片天和同一塊地,孕育出來,對空間存在的表示,只是時位不同而已,若深入感受,是會發現彼此間,有存在着不變的相互共宗理論,這就是易理中不變本質的道理。而各地所呈現的現有文化,就是合乎當地民情為求可以溝通的應變簡單道理。
所以,大度寬容的心境,時刻秉持蒙掛卦辭一句【匪我求童蒙,童蒙求我】的態度來學習,才能得到真實不虛的學問知識。
備註:
【匪我求童蒙,童蒙求我】,象徵說【並非我刻意企圖去往自我固執的一方去求教,而是當下無知而從當下啟問,當下思考,當下即時有得的態度精神】。
馬來西亞【易經】後學
劉明昇 纂述